“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
2022年3月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志社承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協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和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新潮致辭。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峰等出席會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了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的6個入選項目,分別為:
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
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
湖北云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
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正部長級),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宣布入選項目
入選項目概覽
四川稻城縣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是國內外罕見的超大型舊石器時代遺址。本次發掘在青藏高原東麓揭露出七個連續的文化層位,發現罕見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三疊層(簡單石核石片組合-阿舍利技術體系-小石片石器體系),其中第3層不晚于距今13萬年。遺址出土的手斧與薄刃斧等石制品是目前東亞地區形態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術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組合。
遺址地層及出土遺物
遺址B區后緣剖面采集薄刃斧
皮洛遺址是一處時空位置特殊、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遺物遺跡豐富、技術特色鮮明、多種文化因素疊加的罕見超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該遺址填補了阿舍利技術體系的一個關鍵缺環,串聯起東西方的阿舍利文化傳播帶,對于認識東西方遠古人群遷徙和文化傳播交流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遺址連續的地層堆積、完好的埋藏條件和清楚的石器技術演變序列展現了早期人類征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能力、方式和歷史進程。
河南南陽市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黃山遺址是一處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玉石器制作特征鮮明的中心性聚落遺址,遺址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制作遺存以獨山玉石為資源支撐、其他地方玉材為輔助,大致存在仰韶文化晚期“居家式”作坊群向屈家嶺時期“團體式”生產模式轉變的規律。石家河文化時期也規?;a玉石器,填補了中原和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玉石器手工業體系的空白, 與制骨遺存一起,為探索當時手工業生產專業化和社會分工提供了重要線索。
仰韶文化層出土獨山玉鏟(上為西)
屈家嶺文化玉鉞
遺址揭露出以陪葬大量豬下頜骨、玉鉞、弓箭、象牙器、少量陶器的大型墓葬為代表的屈家嶺高等級墓葬區,人骨保存甚佳,社會成員等級分明。此外,遺址發現史前碼頭性質的遺跡,與自然河、人工河道、環壕一起構成了水路交通系統,體現出古人對水資源的重視和利用能力。
四川廣漢市三星堆商代遺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
從2020年3月啟動發掘至今,已初步摸清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分布范圍和內部格局,并基本厘清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的地層關系、堆積形成過程、形制結構、遺物埋藏狀況。遺址出土金器、銅器、玉石器、陶器等2000余件,另提取象牙500余根。其中重要文物包括金面具、鳥形箔飾,銅頂尊跪坐人像、扭頭跪坐人像等,部分遺物從造型、紋飾來看,均前所未見。
發掘區平面圖
五號坑出土金面具
本次新發現的遺跡和遺物,豐富了三星堆遺址的文化內涵,推進了三星堆遺址及古蜀文明的祭祀禮儀和祭祀體系的研究,并進一步闡釋了“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基本認識。1986年發掘的一號、二號坑出土的大量遺物,兼有古蜀文明、中原文明和國內其他地區文化因素,本次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如K3出土的頂尊跪坐銅人像和銅圓口方尊等,進一步印證了這一認識。
江西樟樹市國字山戰國墓葬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樟樹市博物館
國字山墓葬是迄今江西地區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東周時期墓葬,該墓葬使用雙墓道的多室結構,葬具規格高,隨葬品種類齊全,表明墓主有著很高的身份地位,根據墓葬總體特征和出土銘文資料推測墓主可能與越國王室密切相關。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因素,如周圍有圍溝,槨板覆蓋木皮,使用船形棺以及隨葬原始瓷、幾何印紋陶器、越式銅鼎、銅鴆杖等,同時伴有相當數量的楚文化、群舒文化以及自身獨特的文化因素。
國字山墓葬槨室
國字山墓葬船形主棺(東→西)
國字山墓葬的發掘是近年來江西地區東周時期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補了江西東周時期考古空白,為構建和完善本區域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關鍵性資料。同時墓葬的發掘也是越國、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為百越文化研究打開了新局面,對研究作為“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區東周時期吳越楚關系、政治格局演變具有重要價值,更是為本區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的探索提供了直接證據。
湖北云夢縣鄭家湖戰國秦漢墓地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云夢縣博物館
C區M274出土木觚
C區M277出土遣策
云夢是秦人統一南方的戰略要沖,鄭家湖墓地與楚王城城址及其周圍的睡虎地、龍崗、江郭、大墳頭等墓地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年代均集中在白起拔郢至西漢初。本次發掘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字材料,除M277出土遣策及銅鼎銘文外,戰國末期墓葬M274還出土了一件長文木觚(一種多棱體木牘),全文約700字,字體是典型的秦隸,觚文記載謀士筡游說秦王寢兵立義,體例和文風與《戰國策》近似。該觚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文字最長的木觚,內涵豐富,涉及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代史等諸多領域,學術價值重大。觚文不見于傳世文獻記載,觚文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一篇全新的策問類文獻,豐富了戰國后期政治史資料,是研究當時社會思想的珍貴文本。
甘肅武威市唐代吐谷渾王族墓葬群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天??h博物館
慕容智墓石志蓋
馬場灘M2出土石墓志
通過持續的考古工作,現可初步將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分為以慕容智墓為代表的岔山村區(“大可汗陵”區)、以弘化公主和慕容忠墓為代表的青咀——喇嘛灣區(“陽暉谷” 陵區)及以黨氏墓為代表的長嶺——馬場灘區(“白楊山”陵區)三大陵區。墓群整體呈現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崗僻壤、馬鬣開墳、地踞龍堆”的墓葬選址特征。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高等級墓葬的基本特征,以唐代葬制為主,兼有吐谷渾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吐谷渾喜王慕容智墓是目前發現唯一保存完整的吐谷渾王族墓葬,墓中出土墓志一合,時代明確,內容豐富,首次提及武威南山區“大可汗陵”;馬場灘M2出土一合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馮翊郡太夫人黨氏墓志》,結合該墓志可知馬場灘墓群為唐代早中期吐谷渾蓬子氏家族墓地。武威吐谷渾王族墓葬群的發現,生動揭示了吐谷渾民族自歸唐以后近百年間逐漸融入中華文明體系的歷史史實,為推動武威地區吐谷渾王族大遺址群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利用提供了重要基礎,為絲綢之路文化系統的豐富和完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除上述入選的202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外,還評選出6個入圍項目,分別是:浙江余姚市施岙新石器時代稻田遺址、甘肅張家川縣圪垯川新石器時代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新石器時代遺址、陜西西安市江村大墓、江蘇南京市西營村南朝佛寺遺址、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遺址。
會議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始創于2002年,該論壇是中國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臺、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臺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臺,旨在促進學術交流,推動新世紀中國考古事業的繁榮與發展,其認可度高、專業性強,一直備受學界關注。(遺址圖片由考古雜志社提供)
整理:荼 荼
審核:黃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