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論壇簡介
江漢平原史前治水文明研究
主講人:劉建國 研究員
主持人:施勁松 副所長
內容提要:
使用無人機拍攝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地區 30 個史前考古遺址的低空影像,制作各遺址的數字三維模型,導出正射影像圖和數字表面模型用于分析遺址的布局特征和淹沒區模擬。分析顯示聚落遺址的選址、布局、形制等特征與其周邊的自然環境關系密切,結合多項田野考古與空間信息方面的資料,探討江漢平原的史前人類如何認識、適應、改造自然環境,合理控制和利用水利資源,推進史前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報告人簡介:
劉建國,工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從事考古測量、遙感、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多視角三維重建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天地聯合田野考古調查關鍵技術》等重大專項研究,運用多種空間信息技術,研究古代人地關系特征,探索我國史前治水文明。發表《考古現場多視角三維重建》等專著 3部、論文等 80 余篇。
從洹北商城到安陽殷墟——試論商代中晚期青銅手工業的轉變
主講人:劉 煜 研究員
主持人:施勁松 副所長
內容提要:
通過對洹北商城鑄銅遺址和安陽已發現的多個鑄銅遺址的考察,特別是冶鑄遺物的分析,我們發現在中商和晚商之間存在技術上的傳承,但更存在明顯的技術轉變。洹北商城鑄銅遺物的分析檢測,顯現出中商時期的鑄型材料和制作方式非常具有自身的特點,比如“嵌范”的大規模使用,其在晚商時期雖仍存在,卻已不占主導地位。青銅器的鑄造工藝也有非常明顯的轉變,復雜化分范方式、盲芯的使用以及分鑄技術的應用變化等。而晚商時期多個鑄銅遺址的發現,不僅顯現出鑄銅作坊的組織和管理形式的多樣性,而且顯示出家族手工業在整個晚商社會的重要地位。
報告人簡介:
劉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與實驗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后進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習,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10-2011 年在美國波士頓大學作訪問學者。發表專著《殷墟出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研究》,發表論文及研究報告近百篇。長期以來致力于金屬技術史的研究,尤其是商周青銅器的鑄造技術研究。
文保的 C 考古視野
主講人:王刃余 副研究員
主持人:徐良高 研究員
內容提要:
《文保的 C 考古視野》主要從田野出土語境(context)的構建、保護對象認識范疇與變量的設立、考古中文保工作的主要目標、案例分析以及相關學術生態建設等幾個方面探討了文保工作與考古工作的相互關聯及相關發展需求。
報告人簡介:
王刃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文化遺產基礎理論、考古遺產管理等領域?,F階段研究對象主要為“遺產化”過程理論分析、考古遺址公園基礎理論建設。
先秦歷法的天文觀與陶寺城址
主講人:曹慧奇 副研究員
主持人:徐良高 研究員
內容提要:
《周髀算經》反映出先秦時人們通過日常的大地測量,逐步掌握了“勾股定理”,并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勾股比例關系 context)來換算和測量周邊的事物。并且在日?!傲U側影”的觀察和積累中逐步總結出“寸影千里”的測量法則——即古人的“量天尺”。
“蓋天”宇宙觀下的“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其影長是由地球的緯度決定的,通過計算可以得出其緯度大致是北緯 35.33°附近。而滿足這一條件的古代大型遺址非陶寺城址莫屬。
陶寺城址采用北偏東 45°的布局方式,能保持幾百年之久不變,其一定有一種統一的科學測量方法在其中。聯系《周髀算經》及《考工記》中“識日影以正東西,中折與立桿為正南北”的測量方法,可以完全模擬復原出陶寺城址的菱形狀布局。
陶寺城址菱形狀的布局現象所反映出的天文歷法制度,與《尚書·堯典》 所記載的古代歷法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和相似性。并且這種天文歷法正好符合中原古代旱作農業中“蜀黍”的種植時令,陶寺城址反映的歷法正是當時首領“觀象授時”的生動寫照。
中國獨有的二十四節氣,從歷法角度看,從目前已知的陶寺遺址開始,至漢代時期完全形成二十四節氣,其天文宇宙觀與人文思想觀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而“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狀況所決定的,世界其它文明是無法復制的。因此從歷法的宇宙觀和其思維發展的統一進程看,中華文明是一以貫之的本土文明!
報告人簡介:
曹慧奇,副研究員,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本科),現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入所 20 余年來一直在偃師商城隊從事田野一線的發掘和整理等工作,期間還參加了國內外其它一些遺址的發掘。例如:重慶巫山雙堰塘遺址、河南安陽孝民屯遺址等遺址的發掘工作。
研究領域主要為夏商時期考古,近年在傳統夏商考古的基礎上,加入先秦天文歷法角度來思考夏商文化的聯系與差異。學術成果已發表論文、報告、簡報等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