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悔青春,感恩殷墟——大邑商游學記
大邑商,是商王朝對自己都城的稱呼,寥寥三個字中無不流露著商代先民對這片土地的自豪與摯愛;也充分表達了自稱“小邦周”的周王朝能夠以小博大的自豪與敬畏,著名的何尊銘文就曾記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比в嗄旰?,作為一個數年游學于殷墟的考古專業學生,我也深深地熱愛這片土地?;叵胍酝谝笮娴膶嵙暽?,一切猶如昨日,殷墟學問“之宏大”與本人被謔稱小強“之渺小”是最真實的心境。
圖一夜晚的殷墟博物苑大門
殷墟是商代晚期都城的所在,1928年開始,隨著殷墟的發掘,中國考古學逐漸走向了成熟,殷墟在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同時,殷墟也是有出土文字可證的最早的都城遺址,在中國歷史研究中具有坐標意義。2006年殷墟遺址以其高度發達的文明成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殷墟遺址面積達30平方公里,遺跡遺物種類、數量極豐富,地層關系復雜且典型,非常適于作為考古學生實習的基地,九十多年以來,殷墟為中國考古培養了眾多的人才,被譽為“考古學家的搖籃”。
如果說能在殷墟實習是一種幸運的話,那我就是無比幸運的。我本科就讀于安陽師范學院,與殷墟同城,因此有很多去殷墟學習的機會,除了上課之外幾乎都在參加殷墟發掘、整理,寒暑假也都在社科院考古所安陽工作站度過,本科畢業之后又兩次來殷墟學習。我經常騎著電動車穿過安陽的街道往返于殷墟和學校間,對這座城市也越來越熟悉,哪個街道有什么超市,哪家店的扁粉菜好吃我都能說上好多,對安陽的熟悉也超過了自己的家鄉。
圖二筆者在測量、繪制器物圖
調查、發掘、整理、修復、繪圖與報告編寫,幾年寒暑,我在多個崗位中得到歷練,而我最得意的是學習器物繪圖。這還要從大三時在學校整理陶器說起。當時我本科導師趙俊杰老師正在進行一項考古發掘報告整理與編寫工作,我們幾個學生都到整理室整理陶片,同時整理的還有我們實習時在洹北商城發掘的器物。何毓靈老師和趙俊杰老師在整理室手把手的教我們認器形、挑標本,講解基本考古學知識,發掘經歷,甚至是考古界的掌故和軼聞趣事。一次何毓靈老師問陳艷師姐:“小強他們四個晚上在做什么?”,陳艷師姐說:“……小強在畫畫……”,何老師知道后,就讓艷姐教我嘗試畫一下器物線圖。晚上,我就抱了一件白天剛拼好的陶鬲放在桌子上準備畫。艷姐給我講怎樣量器形、畫繩紋,就這樣開始了人生第一件器物圖的繪制。第二天何老師來看了我畫的陶鬲后又給我了一些指導,讓我們試著做一些器物描述,使我們對器物有更好的了解。之后我又嘗試畫了幾件陶器,但當時對于器物線圖的理解還不是很清楚,特別是對陶鬲的襠線還不是很理解,畫的也不夠準確。
圖三筆者自制的繪圖卡鉗
到了大三下學期我們班要開始為期半年的田野考古實習,經何老師和趙老師安排,我到安陽工作站向劉小貞老師學習考古繪圖。何老師特意把我安排在劉老師辦公室,便于我隨時向劉老師請教,劉小貞老師是較早的一批經過專業培養的考古繪圖人才,所繪器物不僅精準,還栩栩如生。何毓靈老師在《亞長之謎:殷墟貴族人骨的秘密》一書中用“線條里的時光”講述劉老師繪圖的故事,幾十年如一日,陶器、青銅器、甲骨、玉器,樣樣精通。記得第一次來殷墟的時候就好奇的跑去看劉老師繪圖,當時劉老師正在畫一件蚌殼,我看到老師畫的圖那么精致,不禁感嘆器物圖竟然能這么好看,自已也慢慢喜歡上了器物繪圖。
我畫的器物都是我們之前整理陶片時拼對的器物,孟軍老師修好之后,我就用塑料筐裝起來抱到房間畫,畫完之后再還回庫房。開始的時候我還是按照以前的方法繪制,何老師看了我繪的圖說紋飾還是不像,讓我去看看《鄭州二里岡》里的器物圖里的繩紋是怎么畫的?!多嵵荻飳?、《輝縣發掘報告》等是中國田野考古報告的典范,報告中陶器線圖同樣是經典之作,首先要確保器物的形制、結構、紋飾準確無誤,其次是采用素描方法使其層次分明。晚上我回到寢室后一直睡不著覺,想著怎樣才能把紋飾畫好,就在電腦上把報告中的陶鬲放大看里面的繩紋,第二天再去辦公室繼續畫繩紋,劉小貞老師也一直悉心教導,給我示范紋飾的畫法,自己根據劉老師的方法慢慢嘗試,就這樣幾次反復琢磨,從最開始把繩紋畫成了籃紋,到有一點繩紋的感覺,再到后來才慢慢掌握了畫繩紋的方法和技巧。器物圖里最難畫的就是紋飾,只有紋飾像了器物圖才能有神韻。
圖四筆者繪制的陶器圖
很快大三下半學期結束了,回學校完成了實習作業后我又回到工作站繼續繪圖,一直畫到臨近過年才回家,孟軍老師修的陶器也被我一點一點地搬到了庫房去,慢慢擺滿了器物架。后來我又多次在安陽工作站內學習繪圖、參加鉆探以及發掘,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畫過了鬲、盆、簋、罐、觚、爵、豆、盤……這些器物的樣子慢慢都熟記于心,對于類型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田野調查與發掘同樣是考古人的基本功。2020年12月剛考完試,何毓靈老師讓我來安陽幫助進行洹北商城手工業區的鉆探,當時零下十幾度我們仍然堅持室外工作,過年前完成了鉆探任務。2021年剛過完年,我又來參與制骨、制陶作坊的發掘。何老師知道我喜歡動手、對制陶技術感興趣,特意將我安排在北部的陶窯區,負責制陶作坊的發掘。幾年的實習、學習,何老師對我特別照顧,有一天我到辦公室找他,說想介紹一位女同學來洹北商城實習,老師看了我一眼,當即猜透了我的心思。很快,女同學也來到工地與我一起發掘,這讓我非常的開心,有了她的幫助,我的工作也更輕松了一些,平時會把我們的工具整理的整整齊齊,我哪里有失誤也會及時提醒我,我也幫她學會了認陶片的器形和分期等等。
手工業生產技術始終是發掘與研究的關鍵內容,為此還進行了骨器制作的模擬實驗。何老師買來了一堆新鮮的牛骨,大家都根據發掘出來的骨料進行鋸切,經過我們實驗發現新鮮骨頭鋸切相對容易,力氣小的女生也能輕松鋸開骨頭,但是“剝片式”鋸切方法難度比較大,需要足夠的熟練和技巧才可以完成。同時,李志鵬老師猜想燒過的獸骨可能是用來燒陶窯的燃料,于是我們試著將剩余的關節廢料放入火中燒,由于關節廢料中含有大量的油脂,這些廢料很容易燒了起來,這證明了“燃料說”的可能性。這次制骨實驗讓我們對骨器加工方式有了直接的認識,同時我們也意識到了手工業考古中實驗環節的重要性。
到7月份,河南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災,我們工地也因此受災,連續的暴雨使地下水極度飽和,探方里也滿是積水。我們積極搶救文物,將文物和資料送回工作站內保存。整整一個月雨下個不停,田野發掘難以持續,這讓我再次體會到考古的艱辛與不易。
圖五女同學正在清理陶窯
對于我們而言,殷墟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老師們不僅學習上諄諄教導,在生活上也一直關心著我們,讓我們感到溫暖又感動;同時,殷墟更是考古學習的殿堂,這里有豐富的考古資源以及九十多年的考古傳統,更有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老師、同學們,這里永遠充滿著朝氣與活力。殷墟從三千年前走來,卻又一直年輕著。
在殷墟游學的這幾年里,參加過鉆探、發掘和整理,這些經歷都將一直滋養著我,我們在發掘、研究著殷墟,同時殷墟也在塑造著我們。
無悔青春,感恩殷墟!
作者:閆永強
審核:何毓靈